小葵花鳳頭鸚鵡

小葵花鳳頭鸚鵡又名:小巴丹

拉丁文名稱:Cacatua sulphurea
英文名稱:Lesser Sulphur-crested Cockatoo

科屬分類:

鳥綱(Aves)、鸚形目(Psittaciformes)、鳳頭鸚鵡科(Cacatuidae)
小葵花鳳頭鸚鵡是最常見的走私鸚鵡之一,共有4種亞種,包括了美麗的橘冠鳳頭鸚鵡,體大(33厘米)的白色鸚鵡。甚喧鬧,具形長的聳立型黃色鳳頭,小葵花鳳頭鸚鵡是很普遍寵物鳥,生性聰明活潑,飼養牠們需要付出更多的注意力與時間與其互動,與人類有良好互動的小葵花鳳頭鸚鵡會很友善,它們在野外的數量原本很多,但在70年代開始其數量年年驟減,人類的捕捉是其族群衰退的最大因素,其次則為棲地的破壞;繁殖成果很常見,性別易於分辨,幼鳥與公鳥一樣有著深黑褐色的虹膜,所以一歲內的幼鳥較難辨別性別,母鳥的虹膜則明顯的呈紅棕色。

體長:

約33-38cm(13-15吋)

分佈:
所有亞種均分佈在印尼境內,主要在弗洛瑞斯海的許多島嶼上,包括蘇拉威希、蘇巴、帝汶島等鄰近島嶼,曾經引進到新加坡與香港。
  它們有四種亞種:
  1. 小葵花鳳頭鸚鵡 (Lesser Sulphur-crested Cockatoo)
  2. 橘冠鳳頭鸚鵡 (Citron-crested Cockatoo)
  3. 艾波氏小葵花鳳頭鸚鵡 (Abbott’s Lesser Sulphur-crested Cockatoo)
  4. 帝汶鳳頭鸚鵡 (Timor Cockatoo)

整體概述:

野外的數量僅剩第一種的數量較多,橘冠巴丹從1986至1989年間數量驟減80%,當地政府已於1992年頒布禁令禁止出口橘冠鳳頭鸚鵡,艾波氏的野生數量則只剩9只,捕捉售至寵物鳥市場與嚴重的棲息地破壞使得大部分的族群岌岌可危;它們喜棲息於各種森林、開闊的林地、農地、森林邊緣地區、半乾燥的林地等等,大部分都成對或3-9只左右一起覓食與活動,但有時被發現會有較多的數量群集於有果實的樹上覓食,也會與折衷鸚鵡一起聚集覓食,聚集時相當吵雜,休息時通常棲息在森林地區,之後會成群地到低海拔的地區與農作物區內覓食,有時會遭農民捕殺;天然食物包括了種子、水果、穀物、漿果、堅果、嫩芽、花苞等。
  

 繁殖季節因地而異,大多始於9-10月與4-5月,一次產2-3顆卵,公母鳥輪流孵蛋,孵化期約28天,10週後幼鳥羽毛長成,但仍會依賴親鳥一起生活約2個月;人工繁殖的小葵花鳳頭鸚鵡不難照顧,適應環境後身體會很強健,且能耐低溫,啃咬破壞力很強,巢箱與籠舍需相當堅固,若飼養一對常會發生公鳥對母鳥十分具侵略性與攻擊性的行為,公鳥常會追著母鳥跑,甚至攻擊母鳥,有時會發生使母鳥致死的情況,給予公鳥適當的剪翅以及提供它們寬敞的鳥舍會使情形改善,最好也能提供一些樹枝或玩具供其啃咬。

繁殖:

除了避免購買野生鳥外,公鳥與母鳥是否合得來也須注意,不然會容易發生上述公鳥攻擊母鳥的情形,繁殖期間公鳥對母鳥會更具攻擊性,此情形若發生,過小的籠舍會使母鳥因受攻擊卻無處多藏而死亡,所以飼養於較大的鳥舍中較為理想,而使用有兩個出入口的T字型巢箱可以使母鳥較不易受公鳥的嚴重攻擊;約在3至4歲時始有繁殖能力,人工繁殖鳥的繁殖難度不高,一窩約產2至3顆蛋,親鳥會輪孵蛋,孵化期約22-25天, 幼鳥太晚移出巢外有時會遭公鳥攻擊,8至10周大時羽毛長成。

物種特徵:

描述:體大(33厘米)的白色鸚鵡。甚喧鬧,具形長的聳立型黃色鳳頭,頰黃。虹膜-深褐;嘴-黑色;腳-深灰。叫聲:響亮沙啞的刺耳叫聲kerk?kerk?kerk及多種哨音。分佈範圍:蘇拉威西及小巽他群島特有種。引種至新加坡及香港。分佈狀況:全球性瀕危種(Collar et al., 1994)。在香港已成野化種群。習性:成對活動及以小群集聚。飛行時顯沉重,快速振翅後滑翔,相互尖叫。停棲作叫時鳳頭不停地起落。

相關亞種:

葵花鳳頭 鮭色葵花鳳頭 大白葵花鳳頭 橘冠鳳頭 艾波氏小葵花鳳頭 帝汶鳳頭

文章來至於:鳥類網

希望這邊翔帥寵物生活館能幫到各位剛接觸鸚鵡飼養的朋友!

如需要更多鸚鵡用品用具,可以來翔帥寵物生活館購買我們是台中鸚鵡專賣店,包含的鸚鵡飼料、鸚鵡玩具、鸚鵡奶粉、鸚鵡鳥籠等等甚至是鸚鵡販賣跟鸚鵡寄養寄宿也有,歡迎住台中的各位鳥友可以到府光臨

*如果有什麼關於鸚鵡飼養、鸚鵡販售及鸚鵡購買、鸚鵡寄養寄宿等問題也可以在下面留言給我們粉絲頁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