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是鸚鵡的繁殖季節
很多朋友拿到了久等的鸚鵡BABY
興奮的同時
不知道如何餵養
小編這裡特意整理了以下秘籍
供大家參考
手養鳥秘籍一:選擇前判斷手養鸚鵡幼鳥是否健康
1.健康的幼鳥搶食能力較強,可用手輕捏它們的喙處,試探搶食情況,判斷基本的精神狀態
2.查看四肢是否有異常(是否受損、殘疾、病態等)
3.觀察便便是否成型,排便處是否乾淨整潔,病鳥一般會顯得很髒
手養鳥秘籍二:餵養幼鳥奶粉
關於幼鳥食物,很多朋友不懂,喜歡自己動手自製鸚鵡奶粉,或者用米粉替代,甚至還有朋友理解為鸚鵡也吃嬰兒吃的奶粉。這裡我個人建議使用專門的鸚鵡奶粉,自製奶粉程序複雜,配比更是需要做到精確,米粉雖然可以用,但營養是不均衡的,短暫應急用用可以,長期使用肯定是不可取的。人吃的奶粉含有乳糖,鸚鵡是不能消化這一物質的。
幾種常見的鸚鵡進口奶粉
1.哈里森鸚鵡奶粉
2.KT鸚鵡奶粉
3.凡賽爾鸚鵡奶粉(包括A21,A19兩種 A19適合中大型鸚鵡,A21適合中小型鸚鵡)
至於要選擇哪一種奶粉比較好,翔帥寵物小編後面會在更深入跟鳥友探討這部分
手養鳥秘籍秘籍三:溫度
鸚鵡幼鳥餵食溫度最好在25-35度之間,溫度過高容易燙傷嗉囊,過低鸚鵡幼鳥則不會吃。兌奶粉用開水,溫度在50-70度之間。過高會導致奶粉營養的流失!
估量溫度可用溫度計,或者直接用手感知(奶粉塗抹手背,感知溫度)
鸚鵡幼鳥居住溫度最好在28-35之間之間,特別是天氣變冷的情況下,更要注意保溫,保溫可購買專業的保溫箱,也可用紙箱(內部放好保溫材料,養得多的建議保溫箱)
手養鳥秘籍四:餵食器具
1.針筒
2.匙羹
這裡我推薦使用針筒,更為方便快捷,但對使用者熟料程度要求較高,需要多加練習,用心感知,注意把鸚鵡的頭固定,稍微抬起,直接送進鸚鵡食道。
當然,時間充裕的朋友,可以嘗試匙羹餵養,雖然慢,但更安全,鳥兒自主能力更強,斷奶更快。
A、針筒餵食,其實針筒餵食可以分2個方式
A1、是採用大概長150px的長嘴針筒,針筒嘴是用大概125px長的塑料軟管(醫院打點滴用的軟管或者是水族打氧氣用的軟管也可以)套在原有針筒硬嘴上。這個方法是把針嘴直接插入鸚鵡喉嚨到達素囊,把流質直接送到幼鳥的素囊,優點是方便、快捷、基本不浪費食物,缺點是,不是每個鸚鵡都願意插喉,(中大型鸚鵡比較適用)特別是買回來時候已經長好羽毛的幼鳥,不一定願意接受這種餵食,而且打開它們的口插喉有點麻煩。此外用這種方式餵食,會減少幼鳥吞食食物的過程,某程度上對幼鳥學習吞食食物會有一定的影響,較容易出現難斷奶的情況。餵食時,把幼鳥從保溫箱內抓出,放大腿或桌面,同樣輕輕抬起幼鳥頭部,打開嘴巴(注意舌頭有時候會把長嘴推出來),小心繞過舌頭,把針筒的長嘴慢慢插進喉嚨,用一隻手輕輕固定頭部,防止鸚鵡甩動令針筒長嘴鬆脫,然後輕柔的把流質慢慢擠壓送到素囊裡面,餵食完畢後輕輕把長嘴抽出。用濕布擦嘴。
A2、是用短嘴針筒餵食,(中小型適用)方法和長嘴差不多,但針筒沒加軟管,只是一般的75px長的硬嘴,這個方法優點是,比瓷更快捷,容易控制餵食,可以讓幼鳥有吞食食物的過程,缺點是容易讓食物落到氣管,要十分注意舌頭後氣管的位置。餵食時,餵食時,把幼鳥從保溫箱內抓出,放大腿或桌面,同樣輕輕抬起幼鳥頭部,這個方法儘量把幼鳥嘴巴抬高向上,這樣能讓流質更迅速流到喉嚨裡面,不容易流進氣管,打開嘴巴,用手固定頭部,防止頭部抖動,然後針嘴放到嘴巴喉嚨附近,輕輕把流質擠壓進去。要注意的同樣是小心控制流量,別太急。
幼鳥常見疾病預防與治療
1.嗉囊炎:病理是食物在嗉囊內無法消化,集聚、變硬,時間一長,食物變質,引起細菌感染,破壞嗉囊壁,導致嗉囊病變,發炎,甚至感染其他器官,最終引起器官衰竭死亡。
表現為:嘔吐、拉稀、精神差、無食慾、叫聲嘶啞、羽毛蓬鬆、身體無力,甚至有異味。
判斷方法為:用手觸摸嗉囊,裡面有硬物。或者食物經過24小時仍未消化。
如果您的鸚鵡已經不幸得了嗉囊炎
2.腸胃炎:可以說是鸚鵡幼鳥的第二殺手,即使鸚鵡順利康復,身體也會瘦弱不少,具體表現為炸毛、拉稀、眼神呆木吐奶等。
病理為:溫度過低引起鸚鵡幼鳥體溫下降造成消化不良,或是食物溫度過低引起,食用收到污染的奶粉。預防方法只需做好保溫,食物溫度在25-35℃間就沒有什麼問題了
3.呼吸道疾病
引起呼吸道疾病的原因大部分是受寒著涼,小部分是病菌傳染,一般感冒初期只要做好保溫並餵電解質補充體力鸚鵡自己就會好,如果久治不愈的話就要考慮用藥了
其他注意事項:
1.不同品種鸚鵡每天餵食次數和劑量是不同的,具體要詢問賣家。
2.餵養後未使用完的奶粉,不能留作下次使用,容易變質。(冰箱中留用也不行)
3.衛生情況要注意,餵養前後都要注意清洗餵食器具,否者會引起鸚鵡嗉囊炎,這是致命的。
4.保溫其實不推薦木屑,鸚鵡有啃食的習慣,容易因為好奇造成誤食,消化不了,或者直接傷到胃囊。有條件可以使用其他墊材,如棉布、兔子吃的提摩西草、報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