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港鸚鵡
林肯港鸚鵡(學名:Barnardius zonarius)共由3種亞種組成,依亞種不同約35-44厘米。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大,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羽毛艷麗,具粉絨羽。由於分佈地區廣,棲息的地區包括了開闊的尤加利樹林、灌木叢、農地果園、海岸地區、沙漠區、郊外、公園等。大多在地上覓食,食物包含了花蜜、草類種子、水果、花和昆蟲等,有時會因對農作物造成損失而被獵殺,在澳洲北部的族群會有季節性的遷徙。
外形特徵
林肯港鸚鵡體長:依亞種不同約35-44厘米,體重約164克。其中林肯港鸚鵡西南亞種的喙部與體型最大,腹部呈綠色不像其它兩種有鮮黃色的腹部,林肯港鸚鵡西部亞種體型最小,體色較淡也較不鮮豔;雌鳥的頭部、喙部均較雄鳥小,身體的羽色亦較淡,該鸚鵡,頭部和臉頰基本是黑棕色,耳朵以下和喉嚨兩側的覆羽有暗藍色斑點。頸部的背面有一道狹窄的明亮的黃色領圈。上體呈現出各種不同的綠色馬賽克點斑和很細的綠色暗條紋,主飛羽表現出更經典的藍綠色的內邊緣,而最外層的羽毛外緣是淡綠色。翼角的曲率是綠松石色,初級覆羽為黑褐色,飛羽黑色,露出一點點藍色。下體是對比的胸部的羽毛顯深綠色,而上腹部是鮮豔的黃色,小腹和下尾蒼黃色。中間是深綠色透深藍色。外側尾羽基部暗黑色,尾巴的下部是淡藍色,尾端有白尖。
該鳥喙灰白色。虹膜棕色,腿灰色。
雌鳥比雄鳥小一點,頭部為棕色,翅膀底面有斑紋。i幼鳥胸部較暗,棕頭,頜灰褐色,尾部的頂端是綠色的。要達到成鳥的羽毛需要12至15個月。
棲息環境
大多棲息在乾燥的地區,由於分佈地區廣,其所棲息的地區包括了開闊的桉樹樹林、灌木叢、農地果園、海岸地區、沙漠區、郊外、公園等,但是林肯港鸚鵡西南亞種對棲地的要求較有限制,它們偏好棲息在海岸邊的桉樹森林。
生活習性
林肯港鸚鵡的三種亞種都是群集性強的種類,經常成對或群體一起活動或覓食,且十分吵雜,它們大多在地上覓食,食物包含了花蜜、草類種子、水果、花、昆蟲等等,有時會因對農作物造成損失而被獵殺,在澳洲北部的族群會有季節性的遷徙。
分佈範圍
廣佈於澳洲西部、中部及南部。在1993年時作的數量估計,全球總數約有10萬隻。
繁殖方式
林肯港鸚鵡在6月至2月間會開始築巢(北部的族群則較早),繁殖期間很具領域性,通常會由雌鳥挑選巢穴,而且大多選擇在近水源區較高的桉樹上,一窩產5-7枚卵,約19天后孵化,前一個星期由雌鳥獨自餵食雛鳥,之後雄鳥也會加入餵食,幼鳥約會在4週後離開巢穴,但還是會與親鳥一起生活一段時間。
籠養的林肯港鸚鵡十分強壯,咬合力強,最好提供堅固的鳥舍和巢箱,提供玩具或新鮮樹枝供其啃咬,將它們飼養於籠子內是十分不理想的,應該飼養於大的籠舍內,由於雄鳥相當有侵略性,所以成對飼養較為理想;指名亞種與西南亞種的變種數量相當地稀少。
繁殖上並不容易,而且在小的籠內繁殖更是效果不彰,在大的籠舍中則是成功機率較大,為防止啃咬破壞巢箱最好提供它們堅固的巢箱或者將其外掛於籠舍外,以天然中空的樹木作巢穴效果也會較好,而若使用一般巢箱深度必須夠深(至少70厘米以上),它們約在2歲時性成熟,不建議太早讓它們繁殖,繁殖季約始於春天,但有可能更早,一窩約產4-7枚(通常為5枚),孵化期約20 -22天,孵出後前10至14天由雌鳥單獨餵雛,之後雄鳥也會加入餵食幼鳥的行列,幼鳥約於5週後羽毛長成。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希望這邊翔帥寵物生活館能幫到各位剛接觸鸚鵡飼養的朋友!
如需要更多鸚鵡用品用具,可以來翔帥寵物生活館購買我們是台中鸚鵡專賣店,包含的鸚鵡飼料、鸚鵡玩具、鸚鵡奶粉、鸚鵡鳥籠等等甚至是鸚鵡販賣跟鸚鵡寄養寄宿也有,歡迎住台中的各位鳥友可以到府光臨
*如果有什麼關於鸚鵡飼養、鸚鵡販售及鸚鵡購買、鸚鵡寄養寄宿等問題也可以在下面留言給我們粉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