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尾黑鳳頭鸚鵡(學名:Calyptorhynchus banksii)共有5 個亞種,體長從50釐米到68釐米不等,體重能達到600至900克左右。壽命可能達到50年以上,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因其雄鳥尾部的一片鮮紅色羽毛而得名。雌性的尾部為桔黃色羽毛,喙為肉色,不同于雄鳥的黑色喙。平時生活在樹上,偶爾到地面上活動,群居鳥類。主要以植物種子為食,也會食用水果、堅果、花朵、昆蟲。常在桉樹上築巢。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的北部和西部。
外形特征
紅尾黑鳳頭鸚鵡依亞種與性別不同,體長約60-65釐米,體重615-900克 。這種鸚鵡的性別可輕易的由外表判斷,雄鳥鳥體是黑色,尾部為鮮紅色。雌鳥頭部、胸腹部、尾部及翅膀有許多美麗的黃色或桔黃色斑點與橫紋,尾羽會呈條狀分明的桔色,與雄鳥尾部是一片鮮紅色不同。雌鳥的喙部是肉色,而雄鳥是黑色。幼鳥4年左右達到性成熟,亞成鳥翅膀下也會有黃色羽毛,背後有不同程度的黃色斑點,胸部有黃色羽毛分布。
棲息環境
紅尾黑鳳頭鸚鵡適應各種各樣的棲息地,草原,茂密的熱帶森林,樹木繁茂的相思樹和桉樹地區。棲息與築巢都愛在靠近水源地的樹林中,尤其是桉樹林,在傍晚入夜時分常大叫,特是在有月光的夜晚,有時與葵花鳳頭鸚鵡一起在農作物園區內覓食,造成嚴重的農業損失,尤其是花生田與玉米田。
生活習性
喜歡選擇靠近木麻黃樹的四周作為生殖和覓食的活動範圍。有區域性遷徙,北方的族群有季節性遷徙的行為,通常在較潮濕的季節(約11-4月)會往內陸遷移,南方的族群則是依食物充足與否而有遷徙的行為,繁殖期外通常成對或一小群聚集活動,但有時也會大量聚集數百隻,常和白尾黑鳳頭鸚鵡與黃尾黑鳳頭鸚鵡相遇,但不會聚集在一塊,在森林區時隻在樹上覓食,喝水時才會到地面上,在開闊地區或農作物區時則經常在地面上覓食,特別喜歡木麻黃樹的種子,有時候也吃一些桉樹種子,或是一些從腐樹木上捉來的昆蟲和其幼蟲為食。生性吵雜。假如整群受到驚擾會集體飛到鄰近的樹上。
分布範圍
分布于澳洲各地,昆士蘭的東部及北部和其鄰近的小島(包括約克角半島,整個半島除了最北的頂點地區,剩下的整個半島都有分布)、新南韋爾斯的北部有少量的分布、北省的北部及南部、南澳大利亞的北部及西澳大利亞的東北部與西部。
繁殖方式
繁殖期因地方而不同,在澳大利亞西南部一般從5月到9月,其他地區通常從12月到2月。選擇大樹的洞築巢,同一個樹洞可連續用數年,巢具有1到2米的深度,直徑在25至50釐米,洞巢底部往往墊滿了小木屑。一窩通常1枚卵,偶爾2枚,孵化期約 28天,隻由雌鳥孵蛋,如果2枚卵皆孵出,較晚孵出的幼鳥常被親鳥忽略而死亡,幼鳥孵出後,雌鳥會待在巢中3個星期,雄鳥一天會喂食雌鳥2次,雛鳥約3個月後羽毛長成。
人工繁殖鳥非常少,在國際上的繁殖業者與鸚鵡養殖皆很少見,新引進的紅尾黑鳳頭鸚鵡在適應環境後會非常健壯,剛開始的飲食改變可能導致一時的飲食適應不良,需要大的鳥舍,過小的籠子或籠舍會使它們沮喪與失去活力,對于過于潮濕與寒冷的環境敏感,提供新鮮樹枝供其啃咬。
由于籠養數量非常少,相關資料不甚完整,須提供他們夠大的籠舍,將巢箱安置于最高的陰暗處,最好能提供一些築巢用的小樹枝、稻草、樹葉等材料,一窩約產1-2枚卵,常有沒受精的蛋,孵化期約28-30天,約3個月左右羽毛長成。
文章來至於:鳥類網
希望這邊翔帥寵物生活館能幫到各位剛接觸鸚鵡飼養的朋友!
如需要更多鸚鵡用品用具,可以來翔帥寵物生活館購買我們是台中鸚鵡專賣店,包含的鸚鵡飼料、鸚鵡玩具、鸚鵡奶粉、鸚鵡鳥籠等等甚至是鸚鵡販賣跟鸚鵡寄養寄宿也有,歡迎住台中的各位鳥友可以到府光臨
*如果有什麼關於鸚鵡飼養、鸚鵡販售及鸚鵡購買、鸚鵡寄養寄宿等問題也可以在下面留言給我們粉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