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額鸚鵡

紅額鸚鵡(學名:Cyanoramphus novaezelandiae)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大,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鳥體為綠色;胸部、腹部和尾巴內側覆羽為黃綠色;前額、頭頂、眼睛後方延伸的條狀羽毛均為紅色。羽毛艷麗,具粉絨羽。晚成雛。棲息於森林、棕櫚樹林、開闊的平原以及林地、農耕區等。通常成對或是小群體活動,主要的食物為水果、漿果、種子、堅果、花朵以及植物嫩芽等。分佈於新西蘭及周邊的數個小島。

外形特徵

紅額鸚鵡依照不同亞種,體長26到32厘米、體重50-113克不等。鳥體為綠色;胸部、腹部和尾巴內側覆羽為黃綠色;前額、頭頂、眼睛後方延伸的條狀羽毛均為紅色;背部下方兩側也帶有紅色羽毛;外側飛行羽藍紫色;鳥喙淺藍灰色,尖端黑色;虹膜紅色。雌鳥頭部的紅羽較少;虹膜為紅棕色,尾巴較短。

 

棲息環境

紅額鸚鵡棲息於新西蘭所有不同高度的森林,尤其是面積廣泛的林區;灌木叢、草地、森林邊緣地帶、在小島上延著海岸的地區等都是他們的活動範圍。主要棲息在小島的森林及周圍小島內的開闊灌木叢與草地上,偏好在森林邊緣地帶與開闊的地區活動。

生活習性

在繁殖季大多成對或是以小群體活動,大部分在樹頂或是樹木在外側的枝幹上聚集;平時大多在靠近地面或是地面上覓食;對鳥通常整年都會離群獨居,但也經常和其他同伴組成小群體;在春季會聚集在島上的小水坑處,共同分享僅有的水源,一起飲用或是洗澡等。偶爾也會前往鄰近的小島上覓食,對人類相當友善,可以近距離接近;當覓食的時候會彼此發出清柔的交談聲,飛行的時候則會發出比較尖銳的鳴叫。

紅額鸚鵡的鳴叫聲聽起來很像羊的叫聲,在新西蘭,它們的數量已不多,新西蘭周圍海島的數量比新西蘭本島多,繁殖期外的時間常常成對或一小群在樹上或灌木叢中活動,經常在地上或靠近地上的地方覓食,有時群集在有泉水或水塘旁飲水洗浴。

主要以樹葉、植物嫩芽、花朵、花蜜、水果、漿果、大量的昆蟲、動物剩下來的殘渣或是屍體;有時候會撿食些小碎石塊。同時在沿海地區也會覓食海藻、貽貝等。

 

分佈範圍

分佈於新西蘭和近海島嶼,包括三皇島,一些豪拉基海灣島嶼,卡皮蒂島,斯圖爾特島及其周圍島嶼,查塔姆群島,圈套映群島,奧克蘭群島,諾福克島(澳大利亞領土自治)。在豪勳爵島和麥格理群島已滅絕。

 

繁殖方式

繁殖季節主要在10至12月,但全年均可繁殖,築巢於樹洞中,在樹木較稀少的新西蘭鄰近島嶼的族群在樹洞不足的情況下會築巢在岩石裂縫與地洞內,一窩約產5枚卵;在歐洲移民還未到達新西蘭時,它的數量很多,現在有些亞種的數量只剩數千隻甚至數百隻,而如今世界上的數量可能超過一萬五千只,但常與黃額鸚鵡混種,所以有部分不是純種的紅額鸚鵡。

人工飼養卵生繁殖,成功率很高,約5個月即有生殖能力,但建議在完全成熟時(約1歲大時)再讓它們繁殖,一對成熟的成鳥通常繁殖的慾望很高,全年都可繁殖,一年可生好幾窩,一窩可產4-9枚卵枚,通常為5枚,孵化期19-20天,羽毛長成約35天,在幼鳥尚未離巢時,雌鳥可能繼續生第2窩甚至第3窩,不建議連續不停的繁殖,如果發生最好將幼鳥抓出巢手養,以減輕親鳥的負擔。

飼養方法

紅額鸚鵡飼養難度不高,價位合理,並有著安靜穩定的性格,是不錯的寵物鳥選擇,也是成對飼養繁殖的不錯鳥種,建議非繁殖期可提供較寬敞的籠舍來供其活動,餵食上與一般澳大利亞長尾鸚鵡相去不遠,日常的混合種子餵食與定期蔬果提供。

可以用飼養虎皮鸚鵡的種子食物,水果和綠色食物飼餵紅額鸚鵡。紅額鸚鵡有時也吃糧食中的蠕蟲,當它們在育雛期間更是如此。紅額鸚鵡體質強壯,可養在室外。要保持鳥捨地面的干燥、清潔,因為紅額鸚鵡常像小鸛那樣在地上刨食,所以不清潔的地面會使它們容易感染上蛔蟲。

紅額鸚鵡在市面上的價格較低,也有一些變種,除了合理的價位,安靜與容易繁殖也是它們的優點,可惜容易發生不明原因的死亡,幼鳥也有此情形;它們不太怕人,很快的就能信任主人,共有6種亞種,市面上已有多種變種- 黃化、派落等。

在歐洲移民還未到達新西蘭時,它的數量很多,現在有些亞種的數量只剩數千隻甚至數百隻,而世界上的數量可能超過一萬五千隻,但常與黃額鸚鵡( Yellow-frontedKakariki)混種,所以有部分不是純種的紅額鸚鵡。

文章來源:百度百科

 

希望這邊翔帥寵物生活館能幫到各位剛接觸鸚鵡飼養的朋友!

如需要更多鸚鵡用品用具,可以來翔帥寵物生活館購買我們是台中鸚鵡專賣店,包含的鸚鵡飼料、鸚鵡玩具、鸚鵡奶粉、鸚鵡鳥籠等等甚至是鸚鵡販賣跟鸚鵡寄養寄宿也有,歡迎住台中的各位鳥友可以到府光臨

*如果有什麼關於鸚鵡飼養、鸚鵡販售及鸚鵡購買、鸚鵡寄養寄宿等問題也可以在下面留言給我們粉絲頁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