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鸚鵡的美麗和尊貴,具備所有鸚鵡的優點,亞馬遜鸚鵡可活至80歲,人工飼養的它是可以伴老或和孩子一起成長的。亞馬遜鸚鵡最喜歡模仿小孩子和女人聲音。因為他們的音階較高(Higher Resonance),往往由女士或孩子餵養,學人語則更快,更清楚。
【中文名稱】巴拿馬黃頭亞馬遜鸚鵡
【中文別名】巴拿馬亞馬遜鸚鵡
【拉丁學名】Amazona ochrocephala panamensis
【命名時間】Cabanis, 1874
【英文名稱】Yellow-headed Parrot
【科屬分類】鳥綱、鸚形目、鸚鵡科、亞馬遜鸚鵡屬
巴拿馬黃頭亞馬遜鸚鵡很漂亮,寵物性非常好,在亞馬遜裡面稀少度甚比雙黃頭、黃頸亞馬遜還要稀少,說話能力極佳,寵物市場價錢昂貴!它的羽毛大部分是綠色的。它們的眼睛虹膜是桔色的。黃色分布在它們的頭冠和大腿處。在翅膀的轉折處有少許紅色點綴,羽毛邊緣呈黃綠色。它們的翅膀的主飛羽是紫光藍色,次飛羽是紫光藍色分布在羽瓣和翼端。
巴拿馬黃頭亞馬遜鸚鵡與黃冠亞馬遜鸚鵡的體型差不多,喙只在尖部有少許黑色,頭部黃羽僅頭頂小部分分布,容易與黃冠亞馬遜鸚鵡區分,學話能力佳,體長:36-40cm(14-16吋)。
中文名:藍頂亞馬遜鸚鵡
叫聲:相當吵雜
英文名:Blue-fronted Amazon
拉丁學名:Amazonaaestiva
地理分布:巴西、玻利維亞、阿根廷、巴拉圭
體長:約38cm
平均壽命:50年
中文名:藍頂亞馬遜鸚鵡
叫聲:相當吵雜
英文名:Blue-fronted Amazon
拉丁學名:Amazonaaestiva
地理分布:巴西、玻利維亞、阿根廷、巴拉圭
體長:約38cm
平均壽命:50年
中文名:黃頸亞馬遜鸚鵡
英文名:Yellow-naped Amazon
習 性:
黃頸亞馬遜約有3種的亞種,外表差異不大,棲息于海拔600-700m的乾燥或半乾燥的林地、灌木叢、熱帶稀樹草原內,通常成對或一小群活動,偶爾會一大群聚集,但由於近年野外數量不斷地下降,大群聚集的情形已不多見,築巢在高聳樹木的洞穴內,約在2、3月時進入繁殖季,一窩約產2-3顆卵;幼鳥時期頸間通常沒有黃色羽毛,在1-2歲時頸後黃色的羽毛會逐漸長出,5歲時會頸部黃羽會完全長成,然而並非每一隻都有明顯的黃羽。
形體特徵:
約38cm
食 性:
一般提供混合種子、堅果、蔬果、穀物飼料等等。
中文名:黃冠亞馬遜鸚鵡
英文名:Yellow-crowned Amazon
整體概述:
黃冠亞馬遜(單頂帽、小黃帽)與其它黃頭系亞馬遜一樣是很聰明的種類,共有4種亞種,除了原生種外(Amazona o. ochrocephala),其它三種都很少見,其中包括了巴拿馬亞馬遜(Amazona o. panamensis)、馬拉喬黃冠亞馬遜(Amazona o. xantholaema)與奈特洛氏亞馬遜(Amazona o. nattereri);學話能力也不錯,人工繁殖鳥不怕人且與飼主互動頻繁,惟市面上所見多為野生鳥。
地理分布:
棲息於從中美洲的巴拿馬到南美洲的巴西東部及玻利維亞的北部。
飼養摘要:
在人為飼養下的黃頭亞馬遜是活潑的鸚鵡, 生命力強,在適應新環境時均無太大的困難,喜愛洗澡與啃咬東西,可提供新鮮的樹枝,繁殖期外可與其它亞馬遜鸚鵡一起飼養 ,但還是成對飼養最為理想;價位不若許多亞馬遜鸚鵡高,當寵物鳥是不錯的選擇,幼鳥養起也有不錯的說話能力,與人互動方面和大部分亞馬遜鸚鵡一樣相當高,可惜人工繁殖鳥不多,所以幼鳥在市面上無論台產鳥與進口鳥都不常見。
繁 殖:
成對繁殖效果較好,通常4月進入繁殖期,繁殖期間有攻擊性,尤其是公鳥為保護巢穴,在有人接近時通常很具侵略性,發怒時甚至會攻擊母鳥或幼鳥,盡量避免不必要的打擾,一窩約2-4顆蛋,孵化期約26-28天,2個月後羽毛長成。
習 性:
黃頭亞馬遜棲息在各種地區─開放的林地、熱帶稀樹草原、沼澤地、潮濕森林的邊緣地帶、農耕區及市郊等地區,大多生活在500至750m的低地內,通常成對或一小群約10-30隻活動,但偶爾聚集300隻以上,在哥倫比亞繁殖期在12-1月,在委內瑞拉2至5月;野生鳥的濫捕與嚴重棲息地破壞。
形體特徵:體長: 36-40cm
食 性:
主要在樹上覓食,但也會到玉米田尋找食物
中文名:雙黃頭亞馬遜鸚鵡
英文名:Double Yellow-headed Amazon
習 性:
雙黃頭亞馬遜有數種亞種,雙黃頭亞馬遜會在6、7歲後或更晚後頭部的黃羽才會長到整個頸部與胸部,但依年紀、血統等不同會有差異,一般的大黃帽其頭、胸、腹、肩等部位並不如麥格納與崔斯瑪莉亞雙黃頭亞馬遜有著大面積的黃羽分布,但年紀大的大黃帽也會有整個頭部甚至頸部都變成黃色的機會,會依每隻個體而有不同;而國內區分雙黃頭亞馬遜也就是皇冠黃帽主要有兩種亞種─崔斯瑪莉亞雙頭黃頭亞馬遜(Tres Maria Double Yellow-headed Amazon)與麥格納雙黃頭亞馬遜(Magna Double Yellow-headed Amazon);雙黃頭亞馬遜棲息於熱帶稀樹草原、落葉林、太平洋沼澤森林等,大部份棲息在海拔500m以下的低地,多成群或一小群活動,由於棲息地嚴重的破壞,以及人為盜捕的猖獗,使的野外數量大幅下降,在1994年時的數量估計低於7000隻,而以墨西哥東北部的數量下降的情形最為嚴重;食物有種子、嫩葉、棕櫚樹果實、無花果、核果、水果等,可能有時會造成玉蜀黍、香蕉、芒果等農業作物的損害;分布於南部的族群的繁殖期約在2-5月間,北部的族群約在7月;由於台灣買賣野生鸚鵡的情形猖獗,使得亞馬遜鸚鵡的繁殖被視為難度非常高的種類,建議各位購買合法進口的人工繁殖成鳥或有繁殖過的成鳥,給予適當的照顧,牠們繁殖的情形其實並非非常困難,雖然價格便宜的多,抵制拒買野生走私鸚鵡與經不法商人合法化進口的野生鳥是每位真正喜愛鸚鵡的朋友應進的本份,切勿愚昧地想要輕易繁殖野生亞馬遜鸚鵡,通常野生亞馬遜沒有過10年是很難有機會繁殖的。
體形特徵:
各種不同,約36-40cm
食 性:
食物有種子、嫩葉、棕櫚樹果實、無花果、核果、水果等,可能有時會造成玉蜀黍、香蕉、芒果等農業作物的損害。
中文名:白頂亞馬遜鸚鵡
英文名:White-fronted Amazon
整體概述:
白頂亞馬遜(白帽)是體型最小的亞馬遜鸚鵡,牠們共有3種亞種,如要細分可分為白頂亞馬遜( Amazona a. albifrons)、蘇諾拉白頂亞馬遜( Amazona a. saltuensis )、小白頂亞馬遜( Amazona a. nana ),國內所進口的成鳥多為野生鳥,牠們是可愛的迷你亞馬遜鸚鵡,手養鳥是不錯的寵物鳥。
地理分布:
依亞種不同分布在墨西哥各地。
飼養摘要:
籠養的白頂亞馬遜是偶爾會吵雜的亞馬遜鸚鵡,新進的白帽亞馬遜幼鳥比成鳥更快適應新環境與主人,適應的情況也較好,適應環境期間對腸胃的細菌感染很敏感,飲食衛生需多注意,一旦適應即變的健康與強壯,啃咬力強,定期提供樹枝、玩具等耐咬的安全無毒物品供啃咬,若欲購買成對鳥做繁殖目的,宜選擇人工繁殖鳥,因為市面上多為野生鳥,也可購買1-3歲尚未很成熟的對鳥來飼養待繁殖,亞成鳥開始飼養對日後成功繁殖會有比較有保障的成效,因為偶爾還是有一些淘汰或常無授精情形的種鳥進口來國內。
繁 殖:
成對繁殖效果較好,但人工繁殖成鳥不多見,繁殖野生鳥機率又微乎其微,所以國內繁殖成果非常少見;一般在5月進入繁殖期,室內的話可能會較早,建議巢箱使用25 x 25 x 50 cm規格,入口4cm,繁殖期或繁殖期前時可能變的聒噪,一窩約產3-4顆卵,孵化期26-28天,約7個星期羽毛長成。
習 性:
白頂亞馬遜生活於各種不同型態的地區,有乾燥地區、熱帶雨林、開放的森林地、農業地帶、沙漠地區等等,在當地算是常見的鸚鵡,成對活動,繁殖期外會小群約20隻左右一起活動,不太怕人,牠們在棲息的樹木上常聚集上百隻 ,常見到和黃額亞馬遜(Yellow-lore Amazon)聚集,雖然棲地的銳減以及農耕地近年的大量開發使得白頂亞馬遜數量銳減,但是原棲地里的族群還是保有一定的數量。
體形特徵:
體長23-26cm(9.5-10.5吋)。
食性:
食物包括種子、核果、嫩芽、漿果,也常於農作區內覓食,造成農作物的損失。
中文名:紅額亞馬遜鸚鵡
英文名:Red-lored Amazon
整體概述:
紅額亞馬遜(紅帽)是台灣常見的亞馬遜鸚鵡之一,價格較便宜,牠們約有4種亞種,外表差異小,主要差別在面部黃色、綠色或藍色羽毛的差別,年紀較小的幼鳥額頭上的紅色羽毛分布較少,會隨著年紀而增加。
地理分布:
北從墨西哥到南美洲北部,還有族群分布在巴西境內的亞馬遜流域。
飼養摘要:
牠們與些高價的亞馬遜鸚鵡比起來,價格算是較容易負擔的鳥種,由於牠們喜愛啃咬東西,飼養牠們最好提供新鮮或枯碎的樹枝供牠們啃咬,剛從國外引進的鳥適應期時溫度最好不低於攝氏22度,牠們適應期間對環境的變化或改變可能很敏感,一旦適應環境後即變的強壯 ,人工繁殖的紅帽比野生鳥體型明顯大且健康,幼鳥養起會非常親人,但也會有亞馬遜鸚鵡會任主人的特性,性成熟後有一些會有攻擊性的情形發生。
繁 殖:
在亞馬遜鸚鵡繁殖中牠們是常見的種類,成功的繁殖也較多,國內前幾年一直在亞馬遜鸚鵡的繁殖上乏善可陳 ,有部分原因應歸咎於野生鳥的買賣,價格雖便宜,但是繁殖這些來自野外的可憐鳥兒的確是件難事,合法進口的人工繁殖鳥中紅額亞馬遜算是繁殖難度比較低的亞馬遜鸚鵡,牠們約在4月時進入繁殖季,一窩約產2-3顆蛋,有時4顆,孵化期28-30天,羽毛長成8個星期。
習 性:
棲息在各種林地,包括熱帶雨林、紅樹沼澤區、熱帶稀樹草原、農耕地等海拔1100m以下的地區,成對或成群約100隻左右活動,在覓食時數量會聚集更多,築巢在中空的死樹中,繁殖期約在2-6月間;在當地是還算常見的種類,但嚴重的盜捕情形與棲息地破壞使的牠們的數量正在快速地下滑中,但是在國際買賣中依然很熱絡。
體形特徵:
31-36cm(12-14吋)
食 性:
食物有無花果、種子、咖啡豆、芒果、棕櫚樹果實等,通常在樹上覓食。
中文名:紫冠亞馬遜鸚鵡
英文名:Lilac-crowned Amazon
整體概述:
紫冠亞馬遜(紫帽)在台灣進口的數量不多,是非常美麗的亞馬遜鸚鵡,頭上淡紫藍色的羽毛與前額的紅羽是他們的特徵,體型較小於大型的亞馬遜鸚鵡,是中型的亞馬遜鸚鵡,成鳥比較不若一些常見受歡迎的亞馬遜鸚鵡活潑親人,個性較為獨立謹慎,自幼手養的幼鳥會成為十分可愛的寵物鳥,共有2種亞種。
地理分布:
分布在墨西哥境內的太平洋西岸地區,美國有許多逃脫的籠養鳥生活在野外。
飼養摘要:
籠養鳥有時會很聒噪吵人,但若飼養於空間大的鳥舍中則會安靜許多,籠舍中的紫冠亞馬遜不若黃頭系亞馬遜般不畏人且活潑, 個性較為害羞與沉穩,但很快地能適應新環境及飼主,通常適應期過後即十分健康強壯,幼鳥非常可愛與美麗,國內成幼鳥皆不常見。
繁 殖:
因為紫冠亞馬遜對其他的種類可能有攻擊性,成對分開養繁殖較為理想,使用30 x 30 x60公分左右的巢箱,入口8cm,繁殖期約在5月,繁殖期的前後可能變的相當吵雜,個性較害羞,不宜經常性打擾,公鳥在求偶時通常會豎起頸部的羽毛,擺動尾部及翅膀,一窩約產下2-3顆蛋,孵化期28-30天,約8星期後羽毛長成。
習 性:
最常棲息在山丘林地及山上的熱帶低地的落葉性森林到高地的林地中,尤其喜歡棲息在盆地內溪流旁有茂盛植物生長的峽谷地形,大部分生活于海拔600-2000m以上的地區內,成對或集體活動,在乾季時聚集的數量較多(有時多至300隻),也會多達1000隻左右一起聚集在棲息處的樹上,有季節性遷徙的行為,飛行時通常發出沙啞的叫聲,築巢在中空的樹洞中,有時使用啄木鳥用過的洞穴或樹上的白蟻窩,繁殖期依地點不同分別在2月及5月,棲息地的大幅消失已使得紫冠亞馬遜野外的數量飽受威脅,而且十分脆弱;紫冠亞馬遜已列為CITES一級保育名單中。
形體特徵:
體長約34cm。
食 性:
食物尤其鍾愛無花果,偶爾會在玉米田或香蕉等農作物區覓食造成農業損失。
中文名:綠頰亞馬遜鸚鵡
英文名:Green-Cheeked Amazon
整體概述:
綠頰亞馬遜(大紅帽)是瀕臨絕種的亞馬遜鸚鵡之一,野外數量只剩3000到6500隻左右,個性比較不像黃頭亞馬遜或藍頂亞馬遜等般活潑好動;綠頰亞馬遜也是一級保育的種類,國內很少見,人為盜捕及棲息地大幅遭破壞是族群數量衰退的主要原因。
地理分布:
大部分的族群棲息在墨西哥的東北部,冬天時有部分可能會遷徙到美國德州的南部。
飼養摘要:
綠頰亞馬遜與紫冠亞馬遜一樣個性較不外向活潑,所以若飼養成對鳥欲繁殖還是給予他們較無打擾的環境為佳,在鳥舍中應提供新鮮樹枝供牠們啃咬,人工繁殖的綠頰亞馬遜可以很快的適應新環境,基本上大部分時間他們不會吵,但早晨及傍晚或興奮時可能很吵雜, 其叫聲會很尖銳且連續,喜愛洗澡,適應環境後十分強壯,是很美麗的鳥種。
繁 殖:
繁殖國內成果少見,因為進口量相當少,其繁殖信息與經驗不多,繁殖期間會對飼主有攻擊性,求偶期間可能會比較吵鬧,由於生性比較害羞,繁殖期要盡量避免打擾,有時對於飼主觀察巢箱的舉動會顯得緊張與不安,窩卵數通常為2至3顆,孵化期約28-30天,2個月左右羽毛長成。
習 性:
喜愛居住在河流邊的林地、森林的邊緣地帶、丘陵地、農耕區和一 些乾燥或半乾燥的熱帶低地中,偶爾會和紅額及黃頭亞馬遜聚集在一 起 ,成對或成群活動,有時會聚集數百隻;由於棲息地破壞與違法寵物鳥買賣的高獲利而帶來的嚴重盜捕情形,再加上許多在農作物區覓食的綠頰亞馬遜遭到農民射殺,使牠們的數量銳減至3000-6500隻;築巢於枯木樹洞中,也會築巢在啄木鳥放棄的樹洞,繁殖季介於3-7月間。
體形特徵:
體長約33cm。
食 性:
主要以水果、種子(尤其是松子)、漿果、堅果、花朵以及植物的嫩芽為食。
英文名:Cuban Amazon
整體概述:
古巴亞馬遜是瀕臨絕種的亞馬遜鸚鵡,與牠血緣相近亞種約有4種,都是一級保育的種類,原生種已不多見,其它亞種再人工飼養數目上更是稀少,在1988所做的數量調查,所有亞種加起來只有5000隻上下,現今的數量比當初更為稀少,藉由人工繁殖與棲息地保護、防止盜捕是保育團體正在做的復育工作。
地理分布:
依亞種不同分布在古巴、松木島、大開曼島、小開曼島、開曼巴克群島、巴哈馬群島等地。
飼養摘要:
國內外數量都算少,且價位一直處於高水平,主因也是身為一級保育的關係 ,長相相當特別出眾且美麗,成對飼養繁殖與寵物鳥並不多見,古巴亞馬遜生性較一些大型亞馬遜害羞,比較容易有緊迫與驚慌的狀況,也與人較不親近,但人工繁殖鳥則不太會有這些問題,提供完善的飲食與環境是成功飼養的不二法門。
繁 殖:
鸚鵡繁殖業中僅有少數的數量,母鳥2歲後才會繁殖,公鳥則須3年, 但還是宜等至成熟點繁殖較理想,巢箱寬度至少等於牠們身體的長度,深度至少體長的3倍高,4、5倍高也許更好,入口最好比身體厚度窄一些,繁殖期對飼主可能有攻擊性,繁殖期間最好將不必要的干擾降自最低,因為親鳥領域性強且對於飼主檢查巢箱很敏感,一窩通常生2-3顆蛋,孵化期約28天,幼鳥約在8-10周時羽毛長成。
習 性:
其亞種除了古巴亞馬遜( Amazona l. leucocephala )外還有西古巴亞馬遜( Amazone l. palmarum )、開曼島亞馬遜(Amazona l. caymanensis)、開曼巴克島亞馬遜( Amazone l. hesterna )、巴哈馬群島亞馬遜( Amazona l.bahamensis ),主要差異在於頭部、腹部的毛色的不同;棲息在松樹林、乾燥的常綠樹林、棕櫚樹林等各種林地,偶爾出現在農業耕作區,覓食時通常都是小群聚集活動,但食物充沛食也有大批聚集的情形,繁殖期始於3-8月,築巢在樹洞中,也使用啄木鳥的巢穴及白蟻窩,因棲息地破壞、盜捕作為寵物買賣和引入外來的小型掠食者,所以牠們的數量已非常稀少。
體形特徵:
依亞種不同約32-34cm。
食 性:
食物包括水果、嫩芽、松子、漿果、種子、核果等,偶 爾會在農作物田內覓食。
中文名:橙翅亞馬遜鸚鵡
英文名:Orange-winged Amazon
整體概述:
橙翅亞馬遜是體型較小的亞馬遜鸚鵡,也是較普遍的亞馬遜鸚鵡之一,價位也不像許多亞馬遜鸚鵡一般地高,在蘇利南當地是數量最最多的鸚鵡,體型雖不大但卻是可愛的寵物,公鳥在成熟時可能會對人有攻擊與侵略性,共有兩種亞種,台灣國內的橙翅亞馬遜大多是野生鳥。
地理分布:
廣佈於南美洲北部,大多棲息在安地斯山脈以東的地區,包括巴西、蓋亞那、蘇利南、蓋亞那、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秘魯、玻利維亞等國。
飼養摘要:
野生鳥和人工繁殖鳥反差相當大,人工繁殖鳥的尺寸明顯比野生鳥大一號,且比較不怕人,野生鳥多經折磨與運送羽毛狀況差,相當怕人,體型瘦小,剛飼養時會較害羞,但很快即能適應環境,且會變的十分健壯;橙翅亞馬遜對亞馬遜鸚鵡喜好的初入門者,無論是寵物幼鳥或想繁殖的成對成鳥都是很好的選擇,售價不高,有著可愛的個性與討喜的行為,喜愛啃咬物品,可提供玩具或樹枝供其咬嚼,公母並無明顯的外在特徵,但一般來說,公鳥頭部的藍色部份會較母鳥明顯,母鳥面部的黃羽分布會較公鳥廣。
繁 殖:
雖然橙翅亞馬遜普遍度高,但並不是常見的成功繁殖種類,有些繁殖者認為其繁殖難度高,改變環境就有可能很長一段時間不繁殖,野生鳥多於繁殖鳥也是主要原因之一,但也有繁殖者認為不困難,可能因地、氣候、飲食、環境與飼養習慣等等有關係;繁殖期時可能有攻擊性,不宜過度打擾,一窩約產2-5顆蛋,平均約為3顆,孵化期約26-28天,2個月後幼鳥羽毛長成。
習 性:
橙翅亞馬遜在當地是常見的鳥類,但數量卻有逐漸下降的情形,主要原因之一是在當地常被獵捕作為食物,這個情形在法屬蓋亞那尤其嚴重;喜愛穿梭生活在各種近水源區的林地,包括熱帶雨林、稀樹草原、沼澤區、農地等地區,必較不常發現於乾燥的林地中,群集性強,常被發現成對、數百隻甚至上千隻一起活動,尤其是在晨昏時,但繁殖期時聚集數量會減少,,飛行時十分吵雜,但覓食時則較安靜,牠大多在樹上覓食,築巢於中空樹洞內,一次產2-5顆蛋;橙翅亞馬遜有時會吵雜 。
體形特徵:
體長32-34cm。
食性:
食物包括水果、堅果、棕櫚果實、漿果等,食物不足時會到芒果園與橘子園內覓食。
中文名:聖文生亞馬遜鸚鵡
英文名:St. Vincent Amazon
整體概述:
聖文生亞馬遜應是所有的亞馬遜鸚鵡中羽色最鮮艷、華麗的種類之一,身上的羽毛五彩繽紛,加上體型大, 更是亞馬遜鸚鵡中最漂亮的種類之一,可惜牠們的野外族群數量與人類飼養數量十分稀少,棲息的小島環境十分脆弱,導致聖文生亞馬遜有絕種的危機。
地理分布:
僅分布在中美洲加勒比海中小安地列斯群島的聖文生島上。
飼養摘要:
聖文生亞馬遜是許多亞馬遜喜愛者的夢中之鳥,但是極為珍稀與美麗,國際市場上的買賣也非常難得少見,價位更是相當高,據說其繁殖難度甚至可能是鸚鵡里最高的,飼養的案例多於國際繁殖中心或是保育中心,罕見於一些國際收藏者,不宜當寵物鳥。
繁 殖:
由於聖文生亞馬遜的數量在鸚鵡養殖中非常稀少,繁殖成功案例也很少,困難度相當相當高,是最難繁殖成功的鸚鵡之一,所以人工繁殖的數據並不很健全,鳥舍中的聖文生亞馬遜很有攻擊性,需成對分開飼養,需要大的生活空間,約於春天時進入繁殖期,一窩約產2-3顆卵, 孵化期26-28天,幼鳥在9-10個星期大時羽毛長成。
習 性:
聖文生亞馬遜棲息在海拔125至1000m的潮濕森林中,但是較喜愛在低海拔的森林中活動,喜愛群居,通常成對或20至30隻一起活動;牠們的數量會如此稀少主要原因是棲息地的問題,由於聖文生島是熱帶地區的小島,島上的棲息地只要受到人為破壞對牠們的影響都會非常大,一個暴風或颶風也可能毀掉整個族群,一些專門收集稀有鸚鵡的人也會使當地人偷抓幼鳥或盜捕成鳥作為寵物買賣;1902年時島上大部分主要的棲息地都因火山爆發而毀滅,1984年所做的調查,聖文生亞馬遜的主要棲息地只有16平方公里, 族群數量主要在1950年代起嚴重下滑,1970年的數量 估計約有數百隻至 1000隻,1982年時發現數量只剩421隻左右,1988年約有440-500隻,1994 年可能增至800隻,而現今的族群數量並無新的調查報告,但可能於500隻上下,就像許多島 嶼上的亞馬遜鸚鵡,他們的數量、棲息地特別脆弱,除了人為的棲息地 破壞與盜捕,天然的災害如暴風、火山爆發更是一大威脅,雖然是飽受青睞與保護的鳥種,但還是有不人私下進行盜捕或是將蛋至巢中偷出送到國外去孵化,謀取暴利,現今歐洲約莫有40多隻的籠養鳥,保護這些美麗的鸚鵡免於絕種是最重要的鸚鵡保育計劃之一。
體形特徵:
約41cm 。
食 性:
食物包括各種水果、種子、堅果、昆蟲等
中文名: 帝王亞馬遜鸚鵡
英文名: Imperial Amazon
整體概述: 帝王亞馬遜是體型最大最壯碩的亞馬遜鸚鵡,也是最稀少的鸚鵡之一,更是最美麗鮮艷的亞馬遜之一,頭部、胸部延伸至腹部的鮮艷紫藍靛紅色非常美麗,頭部碩大,眼神炯炯有神有股高貴不凡的帝王之氣;他們也是多米尼加的國鳥,受到各保育團體與多米尼加政府的高度保護,國際間人為飼養數量極為稀少,復育、棲地保育、民眾教育在這些年也愈做愈好,使的帝王亞馬遜的生機再現,雖然野外數量依然非常稀少,但是所有的努力在這幾年已漸漸看到成果。
地理分布: 只分布在多米尼加境內。
飼養摘要: 帝王亞馬遜鸚鵡的數量與飼養更低於聖文生,其為更珍稀與瀕臨絕種的鳥種,飼養信息少,在每個繁殖場都是極為難見的鳥種。
繁 殖: 全球至今成功繁殖的數量極少,各項數據非常缺乏,但一般相信繁殖難度非常高,一窩可能只能產下 1至2顆蛋,孵化期約26-28天,幼鳥需要10-12周羽毛長成。
習 性: 帝王亞馬遜是多米尼加共合國的國鳥與國家象徵,在多米尼加的國旗上就有一隻帝王亞馬遜,可見該國政府如何重視與保護這個珍貴的鳥類,當地稱他們為 Sisserou;帝王亞馬遜與紅頸亞馬遜、聖文森亞馬遜、聖露西亞亞馬遜一樣,都是生存與島型地區的種類,數量都非常非常稀少,所面臨的威脅也大都一樣,最主要的就是棲地破壞與颶風之類的天災,在70與80年代的幾個強烈暴風嚴重的摧毀的大部分帝王鸚鵡的巢穴與棲地,也有為數不少因而喪生,以至於族群數量嚴重衰退,尤以1979年的戴維颶風襲卷後,數量銳減至20-50隻,現今數量約上升為150-200隻左右;棲息地小、巢穴短缺、伐木、農業發展、獵殺作為食物、捕捉活體販至國際市場都是影響他們生存的主因之一,但是獵殺與盜補在這幾年多米尼加政府的嚴厲法令下已獲得非常良好的控制,再加上幾個知名保育團體如RSCF(Rare Species Conservatory Foundation)與WPT(World Parrot Trust)近年來與該國政府配合,教育民眾、規劃8400英畝的國家公園作為保護棲熄地、監控棲地破壞的各種活動、嚴禁盜獵等…..,使得保育成果日見豐碩;帝王亞馬遜主要棲息于山區森林中,通成成對或一群一起活動,有時會和紅頸亞馬遜一起出現,他們通常主要棲息於高海拔的山區雨林內(600 -1300m ),地形的崎嶇艱難加上帝王害羞與機警所以非常難以接近觀察紀錄其生態,野外繁殖期通常在2月至6月間,但成對成鳥通常會整年佔據與保護其巢穴,帝王亞馬遜的繁殖速度非常慢,通常美隔一年才繁殖一次,通常會有兩顆卵,但大多只會成功扶養一隻幼雛離巢,繁殖速度慢也是族群數量成長緩慢的主因之一,相當珍貴。
形體特徵: 體長 45 cm 。
食 性: 他們食用各種種子、堅果、水果、花苞、嫩芽等。
中文名: 希斯潘諾拉亞馬遜鸚鵡
英文名: Hisponiolan Amazon
整體概述:
希斯潘諾拉亞馬遜是相當難得一見的亞馬遜鸚鵡,在國際上與台灣國內皆屬稀有鳥種,也是屬於體型較小的亞馬遜鸚鵡,體型與古巴亞馬遜相差無多,血緣也相當近,成鳥頭部冠羽呈藍色、腹部呈暗紅色 V字狀,幼鳥時期在這兩個特徵上都較為淺色。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於多明尼加與海地境內的希斯潘諾拉 群島上,但在波多黎各與美國維京群島上據說也有少部份意外引進或是運送間逃脫的族群棲息著。
飼養摘要:
希斯潘諾拉亞馬遜是吵雜的亞馬遜鸚鵡,雖不常有持續鳴叫的行為,但是其叫聲響亮大聲,在亞馬遜鸚鵡中難有可比擬之種類,人工繁殖鳥照顧上並不困難,對於飼主、環境與飲食的適應度都不錯,在國外會利用當成代理親鳥來撫育極為稀少的波多黎各亞馬遜幼雛。
繁 殖:
其在國際間鸚鵡業的數量雖不多,但繁殖成果有穩定發展的趨勢,約於鳥齡三四歲後始讓他們開始繁殖較為理想,巢箱可使用深度較為深的木箱,公鳥在繁殖期時會有侵略性,地域性會明顯地增高,不宜時常打擾,一次繁殖約 2-3顆蛋,孵化期約為26-28天,幼鳥約在8-10周時羽毛長成。
習 性:
希斯潘諾拉 亞馬遜在野外數量中,在多明尼加中較多,其它地方就比較少了,族群數量雖無立即危機但也因為嚴重的棲地破壞與森林消失而持續減少中,破壞農作物遭捕殺、遭當地居民捕食、捕捉販賣至國際鳥市與當成寵物都是 20世紀來希斯潘諾拉 亞馬遜逐漸減少的原因;希斯潘諾拉 亞馬遜喜愛的棲息地從低海拔乾燥林地到潮濕的森林區域都有,包括了棕櫚稀樹草原、松樹林、常青樹林等等,但因棲地破壞現階段多數族群都棲息在山區林地中,但還是會在低海拔區域里覓食;通常皆一小群至十多隻一起活動,也會有數百隻聚集活動的時候,繁殖期時則多成對活動,以樹洞或岩塊裂縫做巢穴,繁殖期約在二至五月間,窩卵數約2到3顆。
體形特徵:
約 28-30cm ( 11-12 吋 )
食 性:
野外食物包括了各類種子、水果、作物玉米、香蕉等。
中文名: 聖露西亞亞馬遜鸚鵡
英文名: St. Lucia Amazon
整體概述:
聖露西亞亞馬遜是許多人心目中的亞馬遜夢幻三巨頭之ㄧ (聖文森、聖露西亞、帝王亞馬遜),當然是因為與其它兩種一樣,聖露西亞有著華麗的羽衣、鮮艷 、奢華且不凡的羽色, 是大型的亞馬遜鸚鵡,當然其珍貴稀有的特質更是引人入勝的主要原因之ㄧ,其野外數量極為稀有,甚至比聖文森還來的稀有,該鳥以被列為華盛頓公約一級保育之濱臨絕種的鳥種,與帝王亞馬遜一樣,聖露西亞亞馬遜更是該國的國鳥,受到法律的保護,除了在保育團體的復育機構與國家保育中心外,一般國際上的鳥場中非常非常少見。
地理分布:
僅分布位於東加勒比海,小安地列斯群島的聖露西亞島上,與聖文森亞馬遜一樣,聖露西亞亞馬遜都是僅局限地生活在單一小海島的鳥種。
飼養摘要:
聖露西亞應與這類的島型特有種亞馬遜 (帝王亞馬遜、聖文森亞馬遜等)相去不遠,飼養信息缺乏,適宜飼養於寬敞的室外鳥舍,鳥舍須堅固因其咬合力強,適合成對飼養,不宜與其它亞馬遜混養。
繁 殖:
在 1975年時聖露西亞當局與保育團體開始成立繁殖中心與復育項目,至90年代為止也成功繁殖出許多後代,人工繁殖的資料相當有限,因為籠養鳥極為稀少,但通常親鳥一次產下1-2顆蛋,孵化期需約26天左右,幼鳥約80天羽毛長成。
習 性:
聖露西亞亞馬遜生存於聖露西亞島內中部與南部的濃密雨林內,從 19世紀開始牠們就遭遇棲息地破壞且緊縮的威脅,野外族群在19世紀中前都還算繁盛,到20世紀後數量則開始急遽減少,大多數是因為被獵殺,在50年代時還有約1000隻左右的聖露西亞亞馬遜生存在野外,60年代時又開始急速消減,在70年代做的田野報告中發現僅剩不超過100隻生存於野外,一直到90年代數量才又微上升到300多隻,族群數量的衰減最主要歸咎於棲息地的迫壞,亦即人類對森林的大規模不當開發導致棲息地與老樹的消失,第二個原因則是遭人為獵捕,這當中包括了獵殺為食與捕捉至寵物鳥市場,這些人類愚蠢的行為導致了這類稀有珍貴鳥兒的悲劇,在聖露西亞當局推行的倡導保育與法令保護下讓這真稀的鳥兒得有一絲喘息機會,也於1979年的聖露西亞獨立那年將聖露西亞亞馬遜列為國鳥,可見其所代表的意義與不凡之處,而今日牠們的數量可能約在300-500隻上下。
牠們主要棲息于海拔500-900公尺的原始雨林中里,常被發現單獨行動,團體覓食與日常活動大多約10幾隻至20隻集結一起,早晨與傍晚常在樹梢間群集覓食,野地繁殖期約從2月就開始了,通常一次只產1-2顆卵。
體形特徵:
約 43cm (17 吋 ) 。
食 性:
各類的水果與種子應是牠們的主食,習慣築巢於老樹的樹洞中。
中文名: 土庫曼亞馬遜鸚鵡(赤楊鸚鵡)
英文名: Tucuman Parrot
整體概述:
鳥體為綠色,身上除了翅膀部分其餘都有黑邊;前額有紅色的羽毛,眼睛外圍有一小塊白色的眼圈;大腿有部分橘黃色的羽毛;主要飛行羽為綠色,尖端帶有藍色。尾巴內側為黃綠色,鳥喙為臘黃色;虹膜為橘黃色。公鳥每邊的翅膀上大約會有 8根紅色的羽毛,而母鳥則是6根或是少於6根。
地理分布:
阿根廷的土庫曼省、玻利維亞的東南方。
飼養摘要:
個性害羞但野性難馴,謹慎小心無法接近觀察。叫聲尖銳刺耳,而且音頻比其它種類的亞馬遜鸚鵡都來的高。
繁殖方式:
卵生,它們在野外的繁殖季節從 10月開始,人工飼養的則是從5月開始,它們一次會產下3到4枚卵,常會發生卵未受精的情況。孵化期為23到25天,幼鳥羽毛長成約需50到55天。公鳥從雛鳥一出生就會幫忙餵食,幼鳥離巢後還會接受親鳥餵食10周左右。
習 性:
土庫曼亞馬遜鸚鵡喜歡在 1000到2200米的赤楊林區活動,在春秋兩季有時候也會到低于海拔300米的森林區活動。大部分被看見的時候都是以15到100隻的群體飛越過森林,非常明顯易見因為他們非常吵雜。在樹梢棲息的時候非常難以察覺,因為他們有良好的保護色掩蔽。
體形特徵:
體長 25CM。
食 性:
土庫曼亞馬遜鸚鵡主要以種子、花朵、漿果、水果、植物嫩芽、以及堅果等為食
中文名: 卡威氏亞馬遜(白嘴基亞馬遜鸚鵡)
英文名: Kawall’s Parrot
整體概述:
卡威氏亞馬遜 (Kawall’s Amazon)是大型的亞馬遜,體重可以高達600到750公克。他們的外型和另外一種大型亞馬遜— 白粉亞馬遜 (Mealy Amazon)長相很類似。由於卡威氏亞馬遜(Kawall’s Amazon)是近年來新發現的品種,因此歐美對他所知無幾,也很少人聽過。唯有在原生地巴西才有人觀察到這種新品種的亞馬遜鸚鵡。在1995年以前,還沒有人發現這種大型的亞馬遜鸚鵡,直到1997年,一位名叫尼爾森卡威( Nelson Kawall)的繁殖家在巴西發現了這種全身綠色,長相類似白粉亞馬遜的大型亞馬遜,後來證實為全新品種,也就以他的姓氏命名為卡威氏亞馬遜(Kawall’s Amazon)。尼爾森卡威(Nelson Kawall)先生是巴西最負盛名的鳥類飼養家與繁殖者,他幾十年來都致力於保護巴西當地瀕臨絕種的珍奇鸚鵡,例如 李 爾氏金剛( Lear ‘s Macaw)以及 斯皮克金剛 ( Spix ‘s Macaw)等,尤其是對於斯皮克金剛的復育貢獻卓著,他也常在巴西當地的雜誌上發表文章,同時他也繁殖一些非常稀少的變種鸚鵡。目前卡威氏亞馬遜(Kawall’s Amazon)只有在巴西當地亞馬遜省可以看的見,人工豢養的部份並沒有資料。
目前野外的數量也不明,暫列於華盛頓公約二級保護類。
鳥體為綠色,頸部和背部為藍綠色,每片羽毛都有黑色的邊緣。翅膀邊緣和尾巴內側覆羽為黃綠色。主要覆羽為藍紫色,尖端並帶有黑色;在翅膀外側的三根次要覆羽有著紅色分部;尾巴為綠色並且帶有黃綠色的尖端,尾巴內側有著紅色的底色;眼睛周圍有著一小圈白色的裸皮,上鳥喙為灰白色,尖端帶有灰黑色,下鳥喙為灰白色。虹膜為紅色。
地理分布:
目前僅知分布於巴西。
飼養摘要:
繁 殖:
在繁殖方面,由於是新品種且很少人飼養,因此並沒有進一步的資料。
習 性:
卡威氏亞馬遜主要棲息於巴西當地的森林以及河邊,通常活動也是以小群體為主,覓食和生活習慣大致和白粉亞馬遜鸚鵡相同,破曉時分出發覓食,黃昏回到棲息的樹上過夜。碩大體型發出的叫聲相當刺耳,非常吵雜。
體形特徵:
體長 36CM~39CM。
食 性:
食物方面他們大致以水果、漿果、堅果、種子、花朵以及植物嫩芽等為主。
中文名: 白粉亞馬遜鸚鵡
英文名: Mealy Parrot
整體概述:
鳥體為綠色,頭頂有一小叢黃色羽毛;頭部後面以及頸部的羽毛為暗綠色,並帶有灰紫色的邊,羽毛尖端為黑色;翅膀彎曲的地方帶有黃紅色的羽毛;主要以及次要飛行羽尖端的部分均為藍紫色;兩側翅膀次要飛行羽均會有大約 5到6根帶有紅色的羽毛;尾巴內側的羽毛為黃綠色;尾羽外側有時候會有些紅色分布;鳥喙底色為淺灰色,尖端為深灰色;虹膜為紅棕色。
白粉亞馬遜 (Mealy Amazon)是大型的亞馬遜鸚鵡,最大的亞種體長可以達到42公分。健康的白粉亞馬遜身上會像 非洲灰鸚鵡 ( African Grey Parrot s)以及巴丹鸚鵡(Cockatoos)一樣,羽毛有著一層白色的粉末,他們的名稱也就由此而來。白粉亞馬遜(Mealy Amazon)號稱溫柔的巨人,相較於其他的亞馬遜,他們的性情比較木訥穩定,外表 憨 厚粗壯,即使逗弄他們,咬人的機率也比其他亞馬遜來的低。因為白粉亞馬遜(Mealy Amazon)體型碩大全身主要為綠色,個性又宛如巴丹相當溫馴,因此有些人稱他們為「綠色的摩鹿加」(註:摩鹿加巴丹為一種原產於印尼摩鹿加群島的大型巴丹)。
白粉亞馬遜( Mealy Amazon)和其他的亞馬遜比起來,他們的數量並不是很多,由於南美洲熱帶雨林的持續減少,濫墾伐木,使的他們的棲息地大量減少;再者他們也常被捕捉食用以及走私到其他國家,因此有些棲息地已經相當難見到他們的蹤跡。白粉亞馬遜(Mealy Amazon)一共有5個亞種,比較常見的是白粉亞馬遜(Mealy Amazon),特徵是頭部有一小叢黃色的羽毛。
查普曼氏白粉亞馬遜(Chapman’s Mealy Amazon)是亞種中體型最大的一種,為42公分,頭上黃色羽毛分布的極少,身體的羽色也比較深。
素色白粉亞馬遜(Plain-coloured Mealy Amazon)體型和白粉亞馬遜(Mealy Amazon)一樣為38公分,頭上分布的黃毛也很少,胸部和背部則有分布著些灰白的色調。
哥斯大黎加 / 綠頭亞馬遜(Costa Rica Mealy Amazon / Green-headed Amazon)的體色則比較偏向黃綠色,前胸以及下腹部也多半為黃綠色,頭頂的綠色則帶有一點淺藍的色調。
瓜地馬拉亞馬遜 /藍冠亞馬遜(Guatemala Amazon / Blue-crowned Amazon)則是最漂亮的亞種,頭部明顯可見有著藍色的羽毛分部,也是所有亞種中,語言能力最好的一種。
地理分布:
蓋亞那、蘇利南、法屬蓋亞那、委內瑞拉、哥倫比亞、玻利維亞、秘魯、厄瓜多、巴拿馬、哥斯大黎加、墨西哥、尼加拉瓜、宏都拉斯等。
飼養摘要:
在 1980年間,許多野生的白粉亞馬遜進口至歐美國家,飼養他們的人也發現,他們個性溫和又相當容易馴服,不像少數亞馬遜只親近特定的飼主,白粉亞馬遜對任何人幾乎都相當友善,雖然野生鳥學會語言的機率很低,但是人工繁殖的白粉亞馬遜有可能會說上幾句話。因此在歐美算是很普及的 寵物 鳥。不過他們類似驢子般的響亮鳴叫,在亞馬遜中可算是最刺耳的種類,所以仍然有些人對他們敬謝不敏。
繁 殖:
卵生,他們的繁殖季節在南美為 11月到隔年2月,中美洲則為4月到6月。通常一次會產下2到3枚卵,偶爾也會高達4枚;每枚卵產下的時間會間隔3天,孵化期間為24到25天,雛鳥羽毛長成約60到65天左右。在這段期間公鳥會非常緊張有攻擊性,因此幼鳥在20周之前就應該將其隔離以免遭受攻擊。
習 性:
白粉亞馬遜 (Mealy Amazon)主要棲息於熱帶雨林、山區森林至1500米的地區、樹木散布的區域以及紅樹林,尤其喜好在森林邊緣活動。在繁殖季通常成對活動,有時候會以20隻左右的群體出沒。大部分被看見的時候,都是他們清晨以及黃昏前往或是回到棲息的樹木附近。有時候會和其它亞馬遜集結行動,例如橙翅亞馬遜(Orange-winged Amazons)、奈特爾氏亞馬遜(Natterer’s Amazons)、黃冠亞馬遜(Yellow-crowned Amazons)以及紅額亞馬遜(Red-lored Amazons)等。偶爾在覓食的樹木附近會聚集大群的數量高達數百隻,然後會彼此吵雜的飛來飛去。他們覓食的時候相當安靜,時間也比其它的鸚鵡都來的早,大約在清晨7點就會出發。每天會固定集結前往泥土河岸食用泥土,(【注】因為他們的食物有很多是未成熟的種子或水果,其中含有毒素,進食泥土不但可以補充礦物質,更可以幫助消化並且排出這些身體中的毒素)以及在淺灘處沐浴;平常安靜休憩的時候不大容易發現他們,因為他們身體的保護色提供了良好的掩蔽。有隨著食物遷移到不同區域的習性;在飛行的時候通常飛的很高,伴隨著刺耳的響亮鳴叫。是相當吵雜的鳥種。
形體特徵:
體長依照不同亞種,從 38到42cm8。
食 性:
主要食物為水果 (尤其是無花果)、漿果、堅果、花朵、樹頂的嫩芽等。
中文名: 波多黎各亞馬遜鸚鵡
英文名: Puerto Rican Parrot
繁 殖:
卵生,一次會產下 2到4枚卵,通常是3枚,孵化期為25到27天,幼鳥羽毛長成約需9周,幼鳥離巢後仍然會跟隨親鳥生活好幾個月。繁殖季在2月到6月,特別喜歡在一種名叫”Cyrilla racemiflora”的樹木洞中築巢,而這種粗壯的樹種只有生長在Luquillo山區的高處,以前數量多的時候,他們也會在波多黎各西北部的石灰岩峭壁、以及森林低地其他種類的樹洞中築巢,現在當地大部份均為人工提供的巢箱。他們一次會產下2到4枚卵,通常是3枚,孵化期為25到27天,幼鳥羽毛長成約需9周,幼鳥離巢後仍然會跟隨親鳥生活好幾個月。
習 性:
原本波多黎各亞馬遜棲息于波多黎各的各處林地,目前僅存於 Luquillo山區約144平方公里的林區。波多黎各亞馬遜通常是成對或是小群體活動,以前數量多的時候曾經聚集高達好幾百隻的族群一起行動,他們有著固定的作息生活,通常在破曉的時候會聚集在棲息的樹木附近約一個小時左右,期間他們會決定要覓食的方向並且吵雜的鳴叫,喜歡棲息在有良好視野的樹枝上面;覓食的時間早上約在6點到9點,下午則是4點到7點,在覓食的時候很安靜因此不容易引起注意。早上10點到下午3點則是他們的休息時間,晚上7點以後他們就會回到棲息的地方,或是就近找樹木過夜。在找到適合的地點之前會不斷的飛來飛去,直到他們在濃密的林葉間安定下來為止。雖然他們體型小,但是叫聲非常刺耳,是相當吵雜的鸚鵡。
形體特徵:
依照不同亞種分別為 25到29cm。
食 性:
主要以水果、漿果、堅果、種子、樹葉、樹皮、樹枝、花朵、植物嫩芽等為食,在繁殖季節的時候,他們會特別以一種名為 “Prestoea montana”的棕櫚樹果實為主食。
中文名: 紅尾亞馬遜鸚鵡
英文名: Red-tailed Parrot
地理分布:
巴西南方的少數沿海地區。
飼養摘要:
繁 殖:
卵生,在野外他們的繁殖季從 9月到隔年2月,主要以啄木鳥使用過的樹洞以及高大的樹洞為巢,每年都會使用相同的築巢地點。人工繁殖的紀錄則相當罕見,因為他們是最難繁殖的種類之一,成功過的紀錄是在冬天。紅尾亞馬遜一次會產下2到4枚卵,能夠孵化出3隻幼雛的情況相當罕見,孵化期為50到55天,幼鳥羽毛長成約8周。
習 性:
紅尾亞馬遜主要其息於巴西南部亞特蘭大雨林的海岸地區,以及紅樹林沼澤區。他們主要成對或是以小群體活動,在冬天會聚集比較多的數量,有時候會高達 400隻。從前數量比較多的時候會和另外一種瀕臨絕種的紅鏡亞馬遜(Red-spectacled Amazon)一起集結活動;他們通常在濃密的林區搜尋食物,然後在沿岸島嶼附近棲息,在早上9點到10點會先在棲息的沿岸覓食,然後在飛到內陸區尋找下一各覓食地點,在下午5點就會回巢休息。回到棲息的地方會相當的吵雜,因為彼此要爭奪視野良好的高枝過夜。在飛行的時候相當吵雜,但是當日落以後安定下來就變的非常安靜。
形體特徵:
體長 37cm。
食 性:
主要以種子、花朵、植物嫩芽等為食。
中文名: 紅頸亞馬遜鸚鵡(紅項亞馬遜鸚鵡)
英文名: Red-necked Parrot
整體概述:
鳥體為綠色;額頭、頭頂、臉頰、眼睛周圍皆為藍紫色;頸部有著紅色的羽毛,有些鳥的紅色羽毛會延伸到胸前;翅膀邊緣和尾巴內側的羽毛為黃綠色;主要飛行羽為深綠色,尖端為藍紫色;鳥喙為臘白色,虹膜為橘紅色。
地理分布:
多米尼克 , 加勒比海 的小安地列斯群島上 。
飼養摘要:
繁 殖:
卵生。一次會產下 1到3枚卵,孵化期為26到28天,雛鳥約12周羽毛長成。等到雛鳥羽毛長成後,親鳥會在洞穴外守候,鼓勵幼鳥外出探索學習,一但幼鳥離開巢穴,他們就不會在回來了。
習 性:
紅頸 亞馬遜鸚鵡主要棲息於低地和山區森林780米的地方。它們如今通常都是單獨活動,有時候也會成對或是小群體行動。在天剛破曉就變的非常活躍,通常會選擇早上10點以前以及下午3點以後比較涼爽的時候覓食,快接近黃昏就會先回到棲息的地區。中午日正當中的時候,它們會在高枝上休憩,非常安靜難以察覺,因為它們的羽色提供了良好的掩蔽。他們個性謹慎小心,如果受到驚嚇會大聲鳴叫然後飛走;通常他們喜歡在樹上靈活的攀爬,尋找種子堅果以及水果,會依照食物的充足與否而有著遷徙的習慣。再飛行的時候會伴隨刺耳的叫聲,是相當吵雜的 鸚鵡。
體形特徵:
體長 40CM。
食 性:
紅頸亞馬遜主要以種子、漿果、水果、花朵、堅果、植物嫩芽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