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尾鸚鵡(學名:Nymphicus hollandicus)在香港和台灣多稱玄鳳鸚鵡,是世界上最常見的中型鸚鵡之一。野生種群產自澳洲,繁殖數量多使得它們相當的普遍,手養幼鳥十分活潑,喜愛親近主人;雞尾鸚鵡有許多的變種,較常見的是灰色、白色、珍珠等品種;據說雞尾鸚鵡Cockatiel名稱的由來是荷蘭船員在澳洲發現它們時,以葡萄牙語稱它們”cacatitho”,意思是”小型的巴丹”,因而得名,它們在全世界的總數量超過1百萬隻,而且數量仍繼續地成長中,其族群十分穩定且安全。
-
中文學名 雞尾鸚鵡
-
拉丁學名 Nymphicus hollandicus
-
別稱 玄鳳鸚鵡,卡美鸚鵡,高冠鸚鵡,玄鳳,卡美
-
界 動物界
-
門 脊索動物門
-
綱 鳥綱
-
目 鸚形目
-
科 鳳頭鸚鵡科
-
族 紐澳鸚鵡族
-
命名時間 Kerr, 1792
-
英文名稱 Cockatiel
主要特征
雞尾鸚鵡身長32-33釐米,翅膀長度約16-18釐米,野生的頂冠長4-6釐米,飼養馴養的冠毛長4-11釐米,體重80-100克。壽命20年,已知活得最久達36周歲。
嘴短、闊,前端具鉤。頭具淡黃色的冠羽。臉頰具橘黃色的圓形塊斑,翅膀上的覆羽白色。尾羽深灰色,中央尾羽特長。虹膜褐色。嘴深灰色。腿、腳灰色。雄鳥臉頰斑的顏色深,雌鳥臉頰斑的顏色稍暗淡。雌鳥尾羽下側具黑色橫斑。
雞尾鸚鵡沒有亞種,以顏色區分達18種不同的變種,另有少數一些不確定特例。腳爪適合攀爬,四個腳爪中兩個向前生長,兩個向後。
人工飼養的雞尾鸚鵡有灰色、花色和白色3個品種。
灰色雞尾鸚鵡全身體羽為青灰色,頭具淡黃色冠羽,嘴黑灰色,頭頂、前額、下頜至喉部均為淡黃色,臉頰具橘黃色圓形塊斑,上體、胸、腹為青灰色,兩翼外側覆羽為白色(也有的背部及翅膀上具白色塊斑),尾羽為黑灰色,中央尾羽特長。跗跖、腳為黑灰色。
花色雞尾鸚鵡體羽為青灰色,全身具黃色斑塊。其它似灰色雞尾鸚鵡。
白色雞尾鸚鵡全身體羽為白色,頭具淡黃色羽冠,嘴為象牙白色。頭部、臉頰、下頜至上喉部均為淡黃色,臉頰具橘黃色圓形塊斑。跗跖、腳為肉粉色。
生活習性
雞尾鸚鵡主要棲息在幹燥與半幹燥的各種林地、灌木叢、河流邊的森林區、荊棘叢、果園、農場田園、平原、路邊等地區,在野外的雞尾鸚鵡通常成對或一小群聚集活動覓食,不常發現數百隻聚集的情形,在水源區經常可發現與虎皮鸚鵡一起大群結集,主要食物為種子及谷類,在一些地方是農業害鳥,澳洲北部的族群會四處遷移棲息,南部的族群則有季節性的遷徙行為。
一般是成群棲居在枯樹枝上。在河流,溪流的附近活動,作為群體其活動範圍依傍著水源地。在溪水中飲水同時洗澡,因為大多數雞尾鸚鵡都很愛洗澡。
野生雞尾鸚鵡喜歡在地上找食吃,通常吃種子,草,樹葉和樹皮(來源于各類樹木,灌木和其他植被)。此外, 野生的雞尾鸚鵡還吃蠐螬和其他不同的昆蟲。
繁殖方式
澳洲北部的雞尾鸚鵡繁殖期約在4-7月,南部的在8-12月,平均窩卵數約4枚,但1-7枚都有可能,親鳥喂食雛鳥的時間主要在早上與傍晚,3-4周後羽毛長成,兩個月後開始學會飛行。公鳥1年9個月成熟,母鳥約1年3個月,但9個月大時就開始進入思春期。
在育雛方面由公母輪替,雄性雞尾鸚鵡也會盡心保護和哺育兒女,如果母親不能勝任,雄性仍能好好地養育雛鳥。
雞尾鸚鵡近來被發現可以與粉紅鳳頭鸚鵡(Galah)雜交,其後代被稱為Galatiel(各取Galah和Cockatiel的一半名稱)。
分布範圍
分布于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塔斯馬尼亞及其附近的島嶼。廣布于全澳洲,尤其是內陸地區,沒有分布在北部的約克角半島、澳洲的濱海地區或是數量較少,塔斯馬尼亞島的族群多為澳洲本土引進與逃脫的籠養鳥。
飼養方式
籠舍要求
雞尾鸚鵡體格健壯,抗病力強,耐粗飼料,較容易飼養和繁殖,在一般飼養條件下很少發生死亡現象。但要註意不要斷食、斷水,飼料不要太單一。作為觀賞鳥或馴鳥也可用鸚鵡架飼養。由于它善于攀緣,喜歡啃咬木質,雞尾鸚鵡的飼養應使用金屬籠,每對雞尾鸚鵡的繁殖籠大小為長60釐米、寬45釐米、高40釐米,棲杠宜選用硬木或硬樹枝,直徑2釐米左右。食水用具應結實、穩妥,,防止被咬壞或蹬翻。巢箱可用五合板製成封閉式的巢箱,大小為長30釐米、寬20釐米、高16釐米,中間最好加一塊5釐米高的隔板,巢箱正面開一個6-7釐米的出入孔,內墊鋸末。沙盤最好用鐵皮托盤。水罐每天或隔大清洗1次,更換清潔飲水。青菜每天或隔天喂1次。沙盤每周清理1~2次,食罐、水罐及用具應每月消毒1次。春秋兩季氣溫變化較大,要註意調節室溫,預防疾病的發生。冬季註意保暖,室內溫度不低于16℃。夏季溫度較高,一般在30℃以上時應加強通風。
飲食要求
雞尾鸚鵡飼料主要有谷子、黍子、稗子、稻谷、麻籽、葵花籽、雞蛋小米、油菜或其它青菜等。1·粒料搭配比例谷子40%,黍子20%,稻子10%,麻籽20%,葵花子10%,把幾種飼料混合均勻即可。
2·雞蛋小米在配雞蛋小米時,應在每1千克小米中加2克食鹽和4~6克多種維生素、鈣粉和微量元素。
繁殖要求
幼鳥的性成熟期為8個月左右,此時即可參加繁殖。雞尾鸚鵡一年四季均繁殖,但夏季天氣最熱的7~8月份,也是鸚鵡換羽的季節,應把窩巢拿掉停止繁殖。如果不把窩巢拿掉,鸚鵡會繼續繁殖,由于天氣悶熱,孵化的蛋雖說發育得很好,但出雛率很低,會有相當部分的雛鳥憋死在蛋殼內,並使鸚鵡的換羽期延後。這樣反而不如讓鸚鵡停止繁殖,待恢復體力換羽後,再掛窩巢進行繁殖,保持較高的出雛率,以提高經濟效益。雞尾鸚鵡全年可繁殖3~4窩,初產的鳥每窩可產3~4枚蛋,以後一般多為4~6枚,蛋呈白色,隔天產1枚蛋,在產第三枚蛋後,雌鳥開始孵化。等雛鳥能吃食後可分籠飼養,這時雌鳥又開始下蛋繁殖了。在種鳥繁殖、孵化期間應註意環境的安定,盡量減少外界的幹擾,不要移動鳥籠,盡量不去翻動鳥巢,以免驚動親鳥後棄巢,影響孵化和育雛。小鳥出殼後要註意室溫和食、水的充足,在繁殖期應補充無機鹽飼料和微量元素。冬季繁殖鳥的室溫應保持在20℃以上,相對濕度45%~50%,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雞尾鸚鵡平均壽命18年左右,最長可活20多年。雞尾鸚鵡繁殖高峰期可達5~6年左右,以後繁殖率逐漸下降,為了對種鳥群進行提純復壯,應不斷更新種鳥。
文章來源:華人百科
希望這邊翔帥寵物生活館能幫到各位剛接觸鸚鵡飼養的朋友!
如需要更多鸚鵡用品用具,可以來翔帥寵物生活館購買我們是台中鸚鵡專賣店,包含的鸚鵡飼料、鸚鵡玩具、鸚鵡奶粉、鸚鵡鳥籠等等甚至是鸚鵡販賣跟鸚鵡寄養寄宿也有,歡迎住台中的各位鳥友可以到府光臨
*如果有什麼關於鸚鵡飼養、鸚鵡販售及鸚鵡購買、鸚鵡寄養寄宿等問題也可以在下面留言給我們粉絲頁